历经多年的坚定改革与创新,我国装备制造业委实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传统制造业基础薄弱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屈贤明强调,加快装备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
“生产制造中单纯用机器代替劳动力,而没有用机器代替人的决策、思考等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所生产出来的设备,都称不上真正的智能装备。”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中国制造2025》主执笔人之一屈贤明表示。智能装备,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
历经多年的坚定改革与创新,我国装备制造业委实取得长足的进步。在电子智能制造领域,我们目睹了手机品牌华为、小米席卷式的市场业绩,其在全球电子领域大放光彩,真正实现国产手机品牌在国际市场“质”的飞跃。
而从长远来看,海洋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军工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对智能设备日益暴增的市场需求与应用诉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智能装备产业的技术精进、质量优化、标准规范化建设。
不仅如此,《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还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轻工、纺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民爆等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可以说,政策的助力为装备制造业发展保驾护航。
不过尽管成绩凸显,但传统制造业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等与优质产品仍有较大差距。比如在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欧美厂商仍然掌握着核心技术,“比如伺服电机、减速器等一些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仍然被国外厂商垄断。
由于技术水平限制,我国制造装备生产企业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由国外大型企业及少量的国内大型企业占据,这也就导致了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矛盾等问题。
中低端市场聚集着大量的企业,这些企业大规模扩张产能,导致我国自动化装备市场中低端装备产能过剩现象显著。在高端装备领域,本土企业技术水平不及欧美等地的国际大型企业,显现出严重的产业结构矛盾。
如何调和系列矛盾,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健康发展成了业内人士无法回避的课题。对此,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强调,加快装备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
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一些拥有较强资金实力的企业,已经在大规模应用智能装备,积极迈向智能制造,其中尤以佛山最为突出。要知道装备制造业是佛山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佛山市装备制造业投资完成272.27亿元,增长幅度高达22.3%。
作为这样一座装备制造业大市,佛山该如何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呢?屈贤明建议,要积极发展大数据。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有了数据以后,如何做好数据的筛选和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机器具有自我学习的功能,这正是通过大数据实现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路径。
“但是要实现人工智能大规模的应用,至少还要10年。”为此,屈贤明强调,企业一定不能操之过急,但必须牢牢关注这一方向。
CONTACT US
1891926022
3027487408@qq.com
十堰市张湾区花果街道新疆路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