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十堰市装备制造行业协会!

立足长远 先进装备制造业“加码”智能制造

2017-06-23  中国装备制造行业协会

自《中国制造2025》印发以来,“机器换人”成为不少制造业城市最热门的“口号”。“机器换人”的效果如何?作为“智能制造”基础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怎么样? 近日,光明网记者走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中国南部制造业重镇,实地探访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转身”

立足长远 “智能制造”忌一拥而上

而正如粤语深植于广东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装备制造业也一直与外贸进出口、现代服务业共同“撑起”了广东经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受到外部金融环境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再加上周边国家“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原本依靠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驱动的中国制造业优势不再,亟待转型。

随着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概念成为热门。当前我国部分领域劳动力短缺的现状更加快了制造业“机器换人”的步伐,多数制造业企业都在谋求转型。对于多数企业来说,他们缺乏“转型”地前期积累,短时间内“一拥而上”很可能事倍功半。

在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副所长吴智恒看来,当前我们很多企业智能化改造只能算在“起步阶段”。“有的甚至不能叫智能化,叫自动化还比较贴切。”他举例说,国内不少生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硬件是自主生产,但最为核心的软件生产环节,还在部分甚至完全依仗技术进口。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吴智恒向光明网记者指出,“智能化需要一个过程。”

光明网记者在佛山等地走访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视觉识别等技术的应用方面一定程度还依赖国外技术。东莞某电子配件精密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光明网记者,“机器换人”企业肯定是支持的,这对长远发展有好处,但是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刚开始他还是比较犹豫。他的犹豫不是没有道理,在银行信贷普遍收紧的情况下,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当前遇“冷”的制造业企业很难一下子拿出这样一笔钱。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当量力而行,不要期望“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而从城市的发展角度来看,城市更需要的是梯次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周边要靠完整供应链的支撑才能发挥高效能。

“与佛山、东莞、广东等城市相比,深圳的一个优势就是原器件配套完善,多数机器人在深圳可以找到它配套的生产供应链。”深圳市公平贸易促进署署长高瞻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深圳机器人行业配套很完善,因此企业数量日益增长。从供应链上游开始逐步转型,对中小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新思路。

“落地”

从共建到参与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相较于一些基础较差的中小企业,转型阶段的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最头痛的问题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而本应是企业核心科技源头的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却也在为如何不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落满灰尘”发愁。这在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买家(企业)难“买”,卖家(科研机构)愁“卖”。

事实上,产学研结合难已是业内公认的事实。通过校企共建科研基地和项目合作是最常见的两种产学结合的方式,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论是长期共建还是单一项目的短期合作,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终归分属于两个系统内,正如两个闭环,尽管相交,但接触的面积有限,这也就使得科研机构对于企业的需求不甚了解,成了企业眼中的“闭门造车”,而企业难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易成为科研人员眼中的“不识货买主”。
如何打破这两个“闭环”?市场力量是关键。

广州市的做法是计划成立50亿转化资金,要用转化资金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到创新领域中去,弥补资金不足的短板。“这几年我们在创新上的财政投入增速非常大,但政府投入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要靠社会资本。”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巡视员石鹏飞表示。

除了市场力量的介入,如何处理好企业与科研人员的关系与相互之间的定位,也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关键。

“我现在是双重身份,走上讲台,我就是大学里的教授,走出学校,我又是企业的研发副总。”广州工业大学教授蔡念与他的团队参与到广东一家精密测控企业的创办于研发中,在企业中担任研发副总。目前,该企业的研发团队已经申请专利100余项,将核心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尽管对于科研人员“下海”,当前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无疑是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融合的可行办法之一。

“换人”

换人不去人 效率提升吸纳更多劳动力

成果转化难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遇到的难题,而对整个城市的“智能制造”发展而言,“机器换人”还涉及到融资、就业等方面的社会问题。

“最先发展,最先遇到问题,也需要最先解决问题。”

这是在2016年,时任东莞市市委书记徐建华在与光明网记者对话时的表态,这也正是当时东莞乃至整个广东制造业发达地区都面临的情况。

从兴盛时期的“广东四小虎”到如今的穗(广州)、深(深圳)、禅(佛山)、莞(东莞),广东地区在制造业的发展上一直走在前列,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最先面临着转型的抉择。

在实行“机器换人”之初,就有不少人就心存疑虑:“换下来的人往哪里去?”也有人将其解读为一大批人将丢掉“饭碗”,事实真是如此吗?

徐建华早前接受采访时对“机器换人”做了解读,他表示“机器换人”的重点领域是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有助于让更多员工脱离。

事实上,“机器换人”从来不是削减员工的开始。光明网记者在东莞一家精密电子制造厂的车间里看到,原来他们的一道制作工序最多需要12个人,使用工业机器人后,现在只要两个人操作机器就可以。“当然,‘换’下来的工人也并不意味着就失业了,我们会培训后让他们自主选岗。”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衍生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换人’后机会只会更多,大家完全不用担心没活干。”他笑着介绍。

“角力”

转型比拼的是人才

推进“智能制造”起步有早晚,相对于佛山、东莞等城市,深圳的“转身”后的效果更显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口头上的“北上广”变成了“北上广深”。2016年,深圳的GDP总量1.95万亿,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四,

易中天在《读城记》里似乎点出了深圳发展的秘诀:深圳优于其他城市地方,就在于它为各种人才和各色人等都提供了公平竞争和实现自我实现的广阔天地和选择余地。正是因为人在深圳的聚集,深圳故事的发展进入了高潮:任正非、侯为贵、王传福、汪滔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是华为、中兴、比亚迪、大疆这样一批在中国制造业中响亮的名字。

先进制造业之争,事实上是企业与人才之争。

“我们前些年从清华大学引入了一个科研团队,他们只对软件的核心算法做了一些更改,我们产品的效率就×2了,这对工厂而言,也就意味着成本÷2。”佛山某机器人自动化制企业的副总陈洪波给光明网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样一年下来能给节约下一大笔开支,这对于处于转型期间企业至关重要。

“通常来说,智能化产品最重要的是编码,也就是软件而非硬件,软件的开发人才是关键。”陈洪波很是感慨。

如何吸引人才?又如何留住他们?

光明网记者从一家从事3D技术研发的企业员工那里了解到,他们关注城市的发展前景之余,对于生活的舒适度也有一定的要求。而这舒适度包括住房条件、周边环境以及交通等等因素

而前段时间网上盛传的“华为因为高房价将搬离深圳”的谣言着实让不少实业家慌张了一把,尽管华为已经澄清搬离与房价无关,但是深圳房价过快上涨还是给身在深圳的人和工业企业带来不少压力,这种压力并非来自于市场的竞争,而是源自不断攀升的“扎根”成本。

易中天在十几年前感慨,人的解放,是深圳故事的主体。而对于每个处于转型期制造业城市来说,人才的流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从制造向“智造”再到“创造”,主体都是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就留住了城市的未来。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1891926022

3027487408@qq.com

十堰市张湾区花果街道新疆路7号